12月12日上午,学校白云大讲堂有幸邀请到了重量级文史专家,中国社会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,文学研究所原所长,博士生导师,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杨义教授。杨义教授讲座的题目是“读书的方法与启示”。讲座由学校党委书记刘剑锋主持,副校长侯立兵及近300名师生参加了报告会。
读书是人类得以区别其他动物的专利;读书是不需要护照的世界文明旅行。
杨教授的讲座,开宗明义,强调人不可不读书。他认为,读书是人类的专利。我国从魏晋开始就有摆书本抓周的民俗。目前,中国人的平均读书量在世界上算比较少的,以色列人的平均度数量是我们的十多倍。俄罗斯人在地铁上读书很普遍,而且读的不是轻松读物,是大部头的专业书。读书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,不读书的人很难称做是现代人。读书的意义在于,上一代知识的终点是下一代知识的起点,是后代继续探索的基础,从而实现人类的向前发展。同人类的历史相比,文字记载的历史太短暂,人类产生的历史上百万年,而文字的历史却只有5000年,中国从甲骨文算起是3000多年。杨教授说,读书是与古人、前人无距离的对话。它不需要护照,可以选择最高端的对话,培养自己的求知欲和好奇心,只要有这种劲头,读书才不会感动辛苦而是快乐。
“必读书目”有无必要?人生不同阶段可选择的阅读内容亦有不同。
至于读什么样的书,杨教授认为要多读名著。小时候多读名篇,这种“童子功”能让人终身受益。人的一生最好要读一两本大书,与最伟大的灵魂对话,了解大部头是如何确定逻辑起点、结构、逻辑体系、推理体系等,从而养成自己的大气魄。杨教授说自己读大学时就通读了《资本论》、《史记》、《资治通鉴》等大部头名著,受其影响,一本书写上50万字、100万字都不觉得累了。杨教授说,年轻时要读大书,中年时多读专业书,晚年读书可以杂些。至于具体的书目,杨教授说,胡适、梁启超喜欢给青年人开必读书目,开得很多,像小图书馆似的,有些不一定是必读的,有些甚至其本人也不一定读过,所以鲁迅就反对给年青人开书单。杨教授认为,人类文化基本的东西要读,譬如唐诗宋词就要读,不读这些,枉为中国人。读书还要注重读原著,不要相信电视,电视往往戏说、商业的成分太多。只有多读原著,才能获得思想,有自己的主体,而不是变成别人的跑马场。
读书要有“五学”。
杨教授提出,读书要注意“五学”。第一是“耳学”,要多听。第二是“眼学”,要多看。章太炎曾对当时的大学教育不满,认为只重耳学不重眼学。如果只重耳学,没有个人的领悟和体会就难有成就。要形成个人的领悟和体会,正如何其芳所说,要重视自己的第一感觉。第三是“手学”,要广泛搜集材料。第四是“脚学”,读万卷书行万里路,做田野调查,要多跟地方学者交流,他们研究得很细,对当地地理、地方故事、传说、家谱等都很熟悉。最后是“心学”,要用心灵去读书,去思考问题。欧阳修主张枕上、厕上、马上的“三上”读书法,而且最好的文章都是出自这“三上”。因为平时心理比较紧张,一直在思考酝酿,在这“三上”突然放松,灵机一动,灵感就来了。他诗歌中的名句名篇都是这样产生的。
“追问重复,破解精彩”——读书中的思考秘笈。
杨教授认为,读书,思考很重要。所谓“学而不思则罔”,要追问重复,破解精彩。比如,不管是《三国演义》、《水浒传》、《西游记》还是其他中国的古代文学作品,都有“主弱从强”的特点。除了故事情节的发展需要外,这里面其实浸透着中国文化的重要观念:以柔克刚。《西游记》师徒四人性格为什么迥异?它是出于管理的必要,组织的必要,它有一个民族关注的内容在里边。孙悟空是野神,猪八戒是俗神,沙和尚的作用是“无用”,他说话在理,起润滑剂的作用。如果由孙悟空做头,那是一个冒进的组织,如果猪八戒做头,那是个贪腐的组织,如果沙和尚做头,那是个平庸的组织。只有唐僧做头,他们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,完成西天取经的大业。为什么是“环肥燕瘦”?这是因为不同地域人的审美标准不一样。楚国人喜欢身材苗条者,屈原就是个身材高挑的贵族。“楚王好细腰,宫中多饿死。”汉起源于楚,是楚风北上,所以是“燕瘦”。而唐代李氏王朝出自关陇地区,具有北方游牧民族的血统,崇尚健壮与肥硕,所以是“环肥”。
杨义是大学者,演讲时不用讲稿,古今中外的材料信手拈来又恰到好处,其演讲既逻辑严密又生动活泼。杨教授既有学者的严谨,又有达人的童心,听他的讲座真是如沐春风,是一种真正的享受。杨教受一口气讲了两个多小时,超过十二点才不得不终止讲座,经久不息的掌声是对他的最好感谢。
演讲者小传:
杨义,1946年生,广东省电白县人。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及人文学院讲座教授。中国社会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,文学研究所研究员,博士生导师,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。1998—2009年任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、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。在海内外出版学术专著40余种,有《中国现代小说史》三卷、《中国现代文学图志》、《中国叙事学》、《中国古典文学图志》、《楚辞诗学》、《李杜诗学》,以及十册《杨义文存》等。
杨义先生曾为英国牛津大学客座研究员(1992),英国学术院客座教授、荷兰莱顿大学客座教授(1998)、新加坡国立大学客座教授(2000)、剑桥大学客座教授(2003)。 曾讲学于英国牛津大学、剑桥大学、伦敦大学、爱丁堡大学,美国斯坦福大学、哈佛大学、耶鲁大学,法国巴黎东方语言学院,荷兰莱顿大学,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,俄罗斯彼得堡大学,日本早稻田大学,名古屋大学,韩国汉城大学、釜山大学,以及台湾“中央研究院”、香港中文大学及国内各主要大学。

杨义教授生动地讲座

观众聚集会神的听讲座